国共内战,打到最后,起义投共的的国军高级将领屈指可数,甚至绝无仅有。长春最高长官郑洞国被部下胁迫起义,的确是弹尽粮绝,毫无希望,情有可原。
平津战役,傅作义起义,兵团司令李文等黄埔将领不愿追随,被傅作义礼送回南京。
湖南和平解放,陈明仁随程潜起义,但他的起义部队大部分还是跑回了国军一方,不愿意跟着程潜陈明仁投共。并且陈明仁是因为四平街战役,守城时用了大量粮食做防御工事,陈诚借机要整他,因此二人结怨。当时陈诚在台湾大权在握,陈明仁如果去台湾,肯定没好果子吃,因此才决定起义投共。
没去台湾的一期学生,曾任陆军司令的关麟征也是因为与陈诚积怨太深,怕到了台湾“陈矮子”整他,就去了香港。而其他如杜聿明,黄维,王耀武等人是战败被俘,不算起义。
总之,黄埔弟子们还是很对得住他们的蒋校长的。蒋对这些黄埔学生的评价是“忠勇有余,智能不足”,不知道这个评价是高,还是不高。
至于张灵甫拉74师起义,就算他想这么干,他也做不到。陈明仁起义时是淮海战役失败,共军已经渡江,国民党大势已去。而张灵甫那时国民党实力还是强过共产党,74师的官兵们肯定不会跟着张灵甫起义。师下面有旅,有团,那些旅长团长们都是黄埔出身,即使张灵甫起义了,他们也会像陈明仁的部下那样找机会跑回国军的。孟良崮战斗结束后,对于俘虏的近二万74师官兵,中央命令一律不准放走,因为74师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,思想教育上很强,放他们走了,他们一定还会参加国军,继续和共产党作战。